经常听到一句话,“不吃饿死,吃了毒死”,虽然是句玩笑话,也道出了多少消费者无奈的心声,谁都知道农药残留有害,但是什么情况下有害,有害到什么程度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只好以阿Q的心态面对可能有危害的农产品。
很多事情没有轮到自己身上,就觉得万事大吉,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农药残留在身体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当农药的浓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候,其影响不会显现出来。看到中国农业部发布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5%,有个美国人这样解读中国的蔬菜安全:天哪,每100人中就有5个人吃菜有中毒的危险吗?当然这样对数据进行解读是片面的,数据的给出往往是建立在众多样本之下,总结了规律得出的。这一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个合格率95%到底算不算高?这剩下的5%如果流入市场,我们普通消费者要为农残买单吗?
果蔬表面或内部的农药以每公斤毫克级(无公害标准)残留在那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数据只是一个平面的、片面化的印象,我们不知道这数据代表了什么样的程度,也没法进行横向对比得出结论。
随着日积月累的形成,后导致了身体的不适或者病变的时候,我们才会从农残中窥见一点影响。但是远不如吃了食物中毒事件影响来的那么直观。为什么我们对农药残留这么漫不经心呢?是因为农药残留真的没什么危险吗?还是现在的农药残留标准已经足够安全了呢?
从国内最早大量使用的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开始,到现在四大类近3000种化学农药,以每年超过180万吨的数量“扑向”18亿亩农作物上,或以内吸方式进入农产品细胞组织、或覆盖在果蔬表面,更多的则是以原药或分解物的形式扩散到大气和土壤水源中(约80%左右)。
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消费者确实冤枉,消费者不是不想知道,也并非无所畏惧,在科技产品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应用的时代,除了专业人员以外,其他人若想全面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欺瞒消费者了吗?好像也没有。只是这样一份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进行甄别?
农业生产许可使用的化学农药多达数千种,对于消费者来说,光是看这些化学品的名字都看不懂,更别提那些毒性机理、残药期长短这些更专业的术语了。
大多数的消费者不过是无奈而已,面对已经进入到农产品中林林总总的化学物质,只能被动接受,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难不成为了吃口安全的果蔬粮,消费者都要成为农药和医学专家不成?除非发生了什么社会的舆论话题,毒大米流向市场或者重金属超标等等这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否则,那些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农残问题,往往就会被忽视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