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界的跨界热度持续升温,最近让人关注的一次合作是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与法国著名干邑品牌马爹利的合作,推出了全球限量供应的首款马爹利X .O建筑灵感限量版干邑。半球形的瓶身设计,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真不愧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虽然一个是体量庞大的国家大剧院,一个只是小巧的酒瓶,但保罗·安德鲁表示,那只是设计类型的不同,过程却是一样的,都需要严谨对待、全神贯注地去创作。

■跨界对谈
设计的类型不同,但过程是一样的
记者:您认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有什么不同?
保罗·安德鲁: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类型,但是过程都很严谨,都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创作。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包装设计会让人印象深刻并且能完美地展示酒品的品质?
保罗·安德鲁:我认为对于任何产品,最重要的始终应该是产品的质量而非包装。包装仅仅是一种承诺。
记者:这次和马爹利超越建筑领域的设计经历对您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您怎么看待如今日渐风行的跨界合作?
保罗·安德鲁:这个特殊的马爹利X .O限量版作品与我的其他作品截然不同,它是另外一种类型。但我的态度却一如既往,完全没有改变。“为什么?我将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如何使之变得具有价值呢?有什么新的做法,或者与之相反,我们是否应该从最基础的部分着手?”这都是我会询问自己的问题,我们会设法去尽可能明晰地界定它,然后进行具体设计,并且使它的质量臻于完善,就像我对待任何一幢建筑或者任何一部小说那样。你知道,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必须严谨对待,这款马爹利X .O限量版作品当然也不会例外。
与马爹利之间的合作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就如同在对一个城市中已有多年历史的城区进行再创作一样。沿袭历史中的经典元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新的创作时你必须忘记这些,从零开始,为它带来新的东西。对历史的尊重不应成为新设计的绊脚石,相反,它应该成为新创作的灵感源泉。我认为,避免局限性和进行多元化的创作是很重要的,因此跨界合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多元创作形式。
■创意解读
通过不同的图画与材料,为酒瓶呈现新的联想模式
这一具有典型保罗·安德鲁设计风格的设计一上市,即引来极大关注。对设计师来说,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到底有何不同之处?设计者又如何在截然不同的设计领域,保留自己的风格呢?
保罗·安德鲁表示,看瓶身,就知道马爹利X .O建筑灵感限量版显然是与建筑有关的。他认为,虽然包装无法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但它能够表达出其蕴涵的思想。在作品设计之初,他与合作方进行了非常坦诚的交流,谈到品牌形象、历史、近期的酒瓶样式以及目前的酒瓶样式等。一开始,他想用水泥或者某些能让人想到土壤、大地的材质作为包装的底座。但因为重量的原因,这当然无法实现。不过,这个创意的确帮助了最终的设计成型:用一层通透的保护层来展示酒液色彩,这个设计类似于玻璃屋顶的设计和功用。他表示,通常干邑的包装都采用一些柔软材料,包装纸,布料等包裹产品,而这次他希望通过不同的图画和材料为大家呈现另一种联想模式——— 建筑。
他表示,所有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有自己喜欢并坚持的风格,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地如法炮制,而是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设计作品。他个人的风格中有穹顶和玻璃屋顶,这些都是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和马爹利X .O中可以寻觅到的共有设计元素,虽然他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品。
■创意话本
内心真正自由,才会有创造力
相比央视大楼的“大裤衩”,国家大剧院的“圆蛋”设计更为业界与大众接受,其背后的设计师也由此受到关注。借此机会,记者较深入地采访了保罗·安德鲁,了解这位建筑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与创意来源。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所体现出的严谨、客观以及内心对自由的追求,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创新”与“何以创新”的背后意思。
作为建筑的设计者,我把自己看作建筑的仆人
记者:您的灵感源自何处?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您的设计所体现出的风格是怎样的?可否介绍一下您的设计过程?您是否遇到过不同理念之间难以解决的冲突?
保罗·安德鲁:产生灵感并非易事。如同人们常说的那样:灵感只占5%,其余95%是汗水。
我并不是很在意固定的风格模式,这对我来说意义不大。风格只是一个类别体系,如果想保持自由,你就必须把它忘掉。我所指的自由是内心真正的自由,这是最重要的。它是创造力,自我批判和激情的源泉。
与此同时,我一直提醒自己,我所设计的建筑既不属于我,也不仅仅属于客户,而是一笔所有使用和观赏这座建筑的人所共同拥有的财富。作为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我把自己看作这些建筑的仆人。我必须尊重规则,控制成本,正确地使用各种材料。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是赋予建筑设计诗意的内涵,这是任何创作真正必须坚持的。但是又有哪个建筑师会把自己当成是诗人呢?
设计师盲目屈从流行,就会完全迷失自己
记者:您认为一座建筑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或者说哪些要素保证一座建筑是成功的?
保罗·安德鲁: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绝对地保证创作的品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面对风险。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如果你对自己的内心不忠诚,如果你盲目屈从流行,那么你将完全地迷失自己。
记者:在您所设计的作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是否可以透露一点您的下一个建筑项目的信息?
保罗·安德鲁:要我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这就像是叫一位母亲选出自己最爱的孩子一样,通常她什么也不会说。我投入最多精力的设计是戴高乐机场的1号候机楼和北京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我总是试图令这些最终完成了的作品呈现出最完整、最成熟的状态。
至于下一个项目,目前还没有确定。这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项目,其次是客户,一个信任我并态度坚定的客户。
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为人民大众着想的建筑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它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保罗·安德鲁:这是我设计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物,是我一生难得的机遇,也是我经过十多年努力才造就的一项工程。对于成功之处,我觉得观众对建筑大厅、对音响感到满意,参观人群络绎不绝,这些都是它成功的主要标志。我相信,它的成功在未来还将延续,因为它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是一座为人民大众着想的建筑。
环保建筑,现在谈得多做得少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环保建筑、智能建筑以及其他相对比较新的建筑理念的发展现状?在建筑领域是否还有其他新理念?您是否考虑过或设计过有关这种新理念的任何工程项目?
保罗·安德鲁: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目前大多数人在这方面还是谈得多而做得少。我不喜欢这种用时尚的语言和一些非常基本的符号来夸夸其谈,假装他们在创建一种新理念的做派。不过,还是有一些建筑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得严肃认真。我个人不会大肆宣扬我的任何设计已经达到这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