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绮妮每个酒瓶都是一个独立艺术空间,不少作品背后藏着一个故事。如一个画上五颜六色波子的透明酒瓶,那是她为纪念去世的外婆而作。她的外婆在世的唯一嗜好是波子棋,画波子,是陈绮妮怀念外婆的方式。陈绮妮也会用酒瓶来表达抽象的人生体验。例如她创作的“时间”系列,每个酒瓶都是由很多长方形色块排列而成,每个色块代表着分秒而逝的时间,无数的色块累积成不可再追的年华。陈绮妮目前正在进行新尝试:把酒瓶变成一种装置艺术。此次参展的作品正是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在上个月结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双年展上,一个由333个酒瓶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似曾相识》格外引人注目。它出自香港本土著名酒瓶画家陈绮妮之手。每年酒酣席散后留下的空瓶数不胜数,它们大多难以避免被扔进垃圾堆的命运,奇女子陈绮妮却偏偏甘做“樽痴”:她把寂寞的空瓶带回家,在上面刻画回忆和人生感悟,使之成为彩绘艺术品,获得新生。日前,记者连线远在欧洲的陈绮妮,与她畅谈艺术人生。

从全职主妇到艺术家
凭酒瓶艺术,陈绮妮如今在香港很出名,然而回顾她的艺术之路却颇具传奇色彩。她毕业于大学工商管理学系,后来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多年,婚后,她转而变做全职家庭主妇。在十多年前,她开始随国画家林逸之学习水墨画,随后于2004年至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艺术课程。几年前,她开始尝试在酒瓶上作画,作品曾在香港赤柱艺墟等多处地方展出,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引起很大回响。2009年获邀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双年展”,引起国外艺术界关注。
源起:让酒瓶保存“人、情、味”
陈绮妮与丈夫喜欢品酒,享受生活。一次,她和丈夫参加一个晚宴,结束后,桌上留下许多漂亮的空酒瓶,陈绮妮觉得扔掉怪可惜,一种想法在她脑海中萌生: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画布吗?于是她顺手便拿了一个回家,开始尝试在瓶面上画画。自此,陈绮妮沉浸于酒瓶的世界,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个“樽痴”。聚会心情,都在酒樽上化成创作灵感。
如今,陈绮妮的酒瓶有两种:一种是仍然保留标签的,另一种则完全清除掉表面标志的。前者是她和朋友曾经使用过的瓶子,后者则是收集回来的。“我在酒瓶上作画,始终想把过去的回忆保留下来,表达一种‘人、情、味’。”陈绮妮如是说。
一个酒瓶一个故事
陈绮妮会根据不同酒瓶的形状进行构图,而在技法上,她尝试运用中国水墨技巧,大片泼彩和线条勾勒使古老东方艺术在新的载体上散发独特魅力。当然,由于是在瓶体作画,所以颜料变成塑胶彩。此外,银粉、金粉、水晶等,都可以因应需要想要表达的主题,而成为材料。
对话陈绮妮:
“我不是
师奶艺术家”
广州日报:在酒瓶和在画布上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陈绮妮:在纸上画画再立体都只是2D,但以酒瓶为载体,则是3D,可以360度旋转,感觉很不一样。题材完全不一样。我在酒瓶作画表达的是一种人情味,水墨画与古典韵味的一些东西更相关。
广州日报:能介绍一下这一次你参展的作品的意念吗?
陈绮妮:我用333个酒樽展现的是一个湖景。每个人心里的湖景都是不一样的,它可能是甜蜜的,也可能是悲伤的。
广州日报:你曾是全职主妇,现在艺术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陈绮妮:有人称我为师奶艺术家,其实我不是。我在国外受教育,有过工作经历,经历并不少。灵感一定要从生活出发。